【個人心得】 因為最近對AI有興趣,借了相關的書來看。 看完本書才知道,原來AI技術的發展,我們在享用科技服務時,背後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,忽略了背後所付出的代價, 例如跨國電力所製造的海洋電纜,已讓馬來西亞的橡膠樹從地球上消失殆盡。 我們總是看到AI展現的優點,在任何應用上的亮眼表現,例如自駕車、醫療診斷、語音辨識等,但卻沒認知到發展AI「背後的代價」。 作者為我們開出另一條新觀點,當我們全心全意投入AI的技術時,其實背後牽扯許多問題,像是低價勞工、資源競爭、資料分類問題、情感定義、權力鬥爭等, 作者把這些議題,用獨立的篇章闡述各個問題樣貌。 印象很深的是,其實發展新技術時,誰掌握了,誰就有話語權,他可訂定整個規則、架構,例如政府可以依照自己的目的去制定AI相關法律,例如中共用天網更嚴格監控人民等,一項技術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而有不同的規範。 對於地球資源的消耗,我是屬於一個樂觀主義者,地球資院要用玩了,那就去外星探索。 (當然,在生活上使用資源時,是能省就省,不是因為樂觀就可以無所消耗) 【本書內容】 書想要闡述的中心問題是: 「智慧是如何製造出來的」 「AI可能造成什麼問題點」 我整理了本書對AI的定義,可以從這些定義了解到,AI背後運作之龐大: 「人工智慧是具象的、也是實體的,由自然資源、燃料、人類勞動、基礎設施、物流、歷史和分類構成。」它是以大型資料集貨已定義的規則和獎勵,進行密集運算的訓練成果。要建立大規模AI需要資本,而確保資本能讓人工智慧系統最佳化的做法,最終都是為了服務既有的優勢利益而設計(誰出錢就服務誰)。 AI是一種想法、一種基礎設施、一種產業、一種權力運用的形式,也是一種觀看的方式。AI是高度組織化的資本體現,這些資本以龐大的採掘和物流系統為後盾,供應鏈環繞整個地球。 AI是從玻利維亞鹽湖和剛果礦誕生,由群眾外包工作者標記的資料建構而成,試圖對人類的行動、情感和身份進行分類。 所以探討AI,不是只有看它的成果應用,其背後也涉及多個層面,這些層面才是真正促成AI的核心,這邊簡單擷取出各個問題中的關鍵點: 地球資源:要建構自然語言處理和電腦視覺模型,需要消耗大量能源,水、電等,各個企業爭相推出更快更高效的模型,擴大AI的碳足跡。 勞工: AI靠著人類勞動構成。業主花小錢辦大事,數位勞工只拿到微薄薪資。 亞馬遜物流系統,讓員工必須與演算法保持同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