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防火牆(FireWall)
1.
防火牆是一種安全機制,用來隔離兩個安全信任度不同的網路。可由軟體或硬體來實作,利用系統所建立的安全性規則,有效的控制對內與對外流量。
2.
防火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隔離網路,通過將網路劃分成不同的區域(Zone),制定出不同區域間的存取控制策略,來控制不同信任程度區域間傳送的資料流。例如網際網路是不可信任的區域,而企業網路式高度信任的區域。
3.
防火牆的基本原理為封包分離:防火牆主要功用,為將眾多不特定使用者的「外部網路」與公司內網路等的「內部網路」區隔開來,以保護「內部網路」的安全性軟體。防火牆其實架構很簡單,它只針對每一個IP封包,判斷其是否為必要接收的IP封包,或是不需要接收的IP封包,並決定是否接收或拒絕接收IP封包。
4.
防火牆功能:
(1) 形成內部網路與網際網路的咽喉點(Chock
point)。
(2) 有效控管非必要或有安全疑慮的封包。
(3) 紀錄及監控內部與網際網路活動。
(4) 偵測與避免非經授權者存取組織單位網路資源。
(5) 避免內部網路資訊資訊暴露在外。
5.
防火牆缺點:它雖然能夠過濾網際網路封包,但卻無法過濾內部網路的封包,若有人從內部網路攻擊時,防火牆沒有作用。防火牆無法有效阻隔病毒攻擊,尤其是隱藏在資料中的病毒。
(二)IP位址、埠號碼、方向性判斷:
1.
防火牆如何判斷IP封包是否要接收或拒絕?依據的規則就是利用傳送者的IP位址、目的端的IP位址、傳送者的埠號碼、目的端的埠號碼這四項資料來判斷。
2.
若為Web資料,埠號碼為TCP80、電子郵件資料為TCP25號。
3.
資料傳輸也具有方向性,防火牆也必須針對是否為「從外部傳來資料」或是「從內部傳向外部資料」等條件判斷,是否接收資料。
(三)記述式封包偵測:
1.
雖然防火牆針對一個一個的IP封包作判斷,但有時也會失敗。便利用TCP在網路連接時,事先提出對某項要求作出回應的通訊特質,並記錄此回應資料。
2.
然後在下一次傳輸前,先檢查這些回應資料是否正常與正當。這種檢查方法稱為記述式封包偵測(Stateful
Packet Inspection)。
3.
它能夠持續追蹤穿過這個防火牆的各種網路連線(如TCP與UDP連線)的狀態,這種防火牆被設計來區分不同連線種類下的合法封包,只有符合主動連線的封包才能夠允許穿過防火牆,其他封包會被拒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延伸閱讀: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