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閱讀心得:真希望17歲就學會的金融知識



書名:真希望17歲就學會的金融知識       
作者:慎 泰俊(Shin Taejun)

此書是在2013211日記錄的心得內容,因學校教育沒有教導我們理財知識,而去書局找一些基本書來學習,本書由基礎觀點一步一步深入教導,例如了解風險與報酬、分散風險、現在與未來價值、應用篇等,書中內容附有相關計算公式。除了教導理財知識,書中也提到我們可以把時間拿來做甚麼事情,這也是一種投資,投資自己。
想學習理財/投資等知識,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,才能成為理財高手,絕對沒有一步登天賺大錢的神蹟;重點在於自己的判斷與思考。
書中提到當一個BETA值低的人,就是做很少做的事情或專研該領域,當發生危機時,你會是一個很重要的人,因為只有你懂,你能處理別人處理不了的危機風險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古羅馬思想家塞內卡(Lucius Annaeus Seneca)說過:「人生非常漫長,若能全部加以有效利用,就能豐富人生,完成最偉大的事。」不論是任何狀況,永遠都有無限的可能。只要你希望,就可以實現幾乎所有的事


1.      不容許任何失敗、把自己牢牢束縛住的人、只跟與自己類似的人相處的人、只跟其他人作相同事情的人,都是無法妥善處理不確定事務的人為了順利使用某事物,並加以妥善處理,第一步就是瞭解其結構。對於不確定事物的結構,只有重要三件事要注意:
n   第一,愈能接受不確定性,回報也愈大。
n   第二,有辦法成功降低不確定性。
n   第三,確定的現在與不確定的將來是兩碼子事

2.      先學習如何思考重點金融理論採用報酬(回報)與風險(結果的不確定性)的思考方法,告訴我們賺錢神話與處理這種神話的危險關係。
3.      金融理論是「人類的智慧」,可對應所有「不確定事物」。在理財部分能做的就只有思考、思考、思考
4.      所謂報酬,就是指「回報」(對價)
報酬公式:報酬 = 承擔風險的回報+等待的回報(時間)



三、第一堂課-風險與報酬
1.      作者使用籃球的投籃分數當作範例,籃下2分、三分球3分。從遠距離投射的球就必須有相對的回報,但也有相對的風險,容易投不進。否則,鎖定三分球的人越來越少,運動賽事就變得很無聊。
2.      對於將來結果的不確定,金融理論稱為「風險」不確定性高(成功、不成功起伏很大)的事物,就稱為「高風險」(例如你做了一件事情,但不確定是否會有回報)
3.      獲得重大成功的人,大多數都歷經充滿挑戰、波折不斷的人生。這是因為,波折不斷的人生風險高,相反的,選擇安聘的人很少能累積驚人財富,是因為安定的人生風險並不高,報酬也不高的緣故。
4.      學問始於發問。如果光是想「本來就是這樣,沒甚麼好說的」,也許知識會增加,但關鍵的智慧不會有所增長。今後智慧的重要性會更高,凡事抱持疑問是很重要的
5.      「高風險,高報酬」的關係要成立,要有下面兩個重點才能成立:
(1)   人討厭風險、必須發揮讓風險和報酬相對應的力量。
(2)   習慣某些事的人,如果平均可以獲得相同回報,他們會比較喜歡確定的一方(報酬低)
(3)   如果大家都可以持續採取適當的行動,那麼,低風險、高報酬的好事總有一天會消失
(4)   所有的「好事」都一樣。也許有好事出現,不過馬上就會消失。當然,會有人提早發現這種有利可圖的機會,而覺得自己很幸運。不過必須瞭解,不可能每個人都是那個最早發現的人。
6.      瞭解兩件事情:
(1)   第一件事是分散風險,再不改變報酬的情況下,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風險。也就是報酬維持不變,風險卻降低了,這叫做分散風險
(2)   另一件事,也可以藉由承擔風險以外的方式提高報酬。只要利用各種竅門,並努力實現,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報酬(例如達成目標等)。大家依照正確方法確實學習某事不斷自我訓練,成為出色的專業人士,這時所面對的風險和報酬的關係就完全不同了。
(3)   例如航海士與外行人去航海,就面對不同風險和報酬,自己的未來不只靠命運決定,更可以依自己的行動來改變,選擇權在自己手中。
7.      重點整理
(1)   人們喜歡報酬(回報)、討厭風險(不確定性),若無法承擔大的風險,相對的回報就會少。
報酬公式:報酬 = 承擔風險的回報+等待的回報(時間)
(2)   但在大多數場合下,人們已習慣獲得報酬,所以從獲得追加報酬感到的幸福會逐漸減少。若具有這種性質,就等於討厭風險(不確定性)。討厭了風險,報酬相對也減少。
(3)   風險與報酬是一體兩面的關係。高報酬伴隨著高風險,這就是稱為高風險˙高報酬關係。



四、第二堂課-分散風險
1.      分散風險,就是不降低(或不超出必要以上的降低)報酬,而降低風險(不確定性)。也可說「風險不變而提高報酬」。實現分散風險有兩法則:
(1)   1-盡量選擇相關性低的組合
(2)   2-盡量組合多種東西
2.      分散風險可從生物角度去看,許多生物都靠「增加組合」才能活到今天。生物智慧結晶之一,就是有性生殖。有性生殖可以把多種(且彼此相異)東西組合,從分散風險觀點來看,是非常出色的結構
3.      分散風險的範圍是有限,且世上也存在無法分散的風險。世上交換物品的愈是不方便,能分散風險的範圍就愈有限。若世上的交流愈發達,大家能分散風險的範圍就愈廣泛。
4.      「創造自己比他人優秀的能力」最好是機械無法取代的能力。不可風散的風險就稱為「不可分散風險」(undiversifiable risk),如大隕石撞上地球等。
5.      「高風險˙高報酬」正確來說,應是「不可分散的高風險˙高報酬」。可分散的風險能藉由分散風險而消失,所以大家對這種風險並不要求回報。人們只對不可分散的風險要求回報,因此高風險高報酬可說成是「不可分散的高風險˙高報酬」的關係
6.      當個BETA值低的人。
(1)   愈是特立獨行的人,就愈少承擔不可分散風險。例如,大部分的人都仰賴電力公司供應電力,因此,完全停止供應電力就是不可分散風險。大多數人一遇上此狀況就非常困擾。
(2)   但對於完全仰賴太陽能發電的人而言,就算電力公司有問題,他們還是一如往常的生活。也就是說,對這種人而言,停止供應電力就不是不可分散風險。這種很少承擔不可分散風險的事物或人,非常寶貴。
(3)   BETA值是表示不可分散風險高低的指標BETA值低者,危機發生時將大大活躍,可以降低大家的風險,所以即使平常時報酬稍低,也可以接受。BETA值低的人在世上非常珍貴。比如說,在班上會做大家不做的事,擁有大家都沒有的專長,就是BETA值低的人。因為這種人擁有大家所沒有的專長,說不定其他人感到困擾時候,他反而一點都不受影響。
(4)   在時間受限時做的重大決定,跟在人生中做重大決定,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。大家現在所過的時間,就算是三小時,也是無可取代的人生一部分珍惜這樣的時間,會讓你人生過得更美好
7.      重點整理
(1)   人討厭風險,所以報酬維持不變,而可以降低風險的分散風險就非常有價值。
(2)   為了分散風險,必要的「法則1」應盡可能選擇低相關者。因為相關低的組合,當一方狀況不佳,另一方可補其不足。(例如多方面投資不同的金融商品)
(3)   為了分散風險,必要的「法則2」應盡可能組合多樣化,有性生殖可說是其中一例。
(4)   有無法藉由分散風險消除的風險,這種風險就稱為不可能分散的風險。正確來說其實是不可分散的高風險˙高報酬的關係。
(5)   無法分散的風險指標稱為BETABETA值愈大,不可能分散的風險就愈大。2/11



五、第三堂課-現在價值與未來價值
1.      作者舉一個範例:「有一個不可思議種子,播種後,只要等待一年就可以。一年後就會長出蘋果,數量不一定,但平均會長出十顆蘋果,數量不一定,但平均會長出十顆蘋果,長完樹就枯萎。」
(1)   有兩點不同,第一,並不確定一年後是否能真正拿到蘋果。第二,一年後會長出蘋果,也就是必須等待一年才能長出蘋果。
(2)   人們討厭不確定性和等待,便會要求其對價。「對價」跟「回報」是一樣的意思。所以,一年後的十顆蘋果價值應該這樣計算:(報酬=不確定風險+等待的回報)
1年後十顆蘋果的現在價值 = 未來十顆蘋果的價值 不確定性對價 等待一年對價
(3)   計算出來的現在價值(present value,又稱現值)和所賣的價格做比較,如果價值較高,就可以買。
2.      價值」當做「你為了買這東西所願意出的金額」。如在沙漠有人賣你一瓶果汁,你願意用多少錢來買這瓶果汁?如果是一萬,這時果汁的價值就是一萬。
3.      價格」當做「實際購買這東西所花費的金額」。如20元投入自動販賣機,送出飲料。
4.      整理一下,某種未來利益在現在的價值,也就是現在價值,由以下公式求出:
(1)   現在價值 未來所獲得利益的平均值-不確定對價-等待對價
(2)   如果現在價值超出價格,就應該購買,如果現在價值低於價格,就不應該買
(3)   把未來可獲得利益的平均值簡單稱為未來價值(future value,又稱期值)上述公式可改成:現在價值 未來價值-不確定性的對價-等待的對價
5.      雖種子一年後平均可長出十顆蘋果,但這是不確定的(且也沒說明最少、最多可以長出幾顆蘋果)。也可把買十顆蘋果的錢存進銀行一年,不但可賺利息,也需要忍受一年拿不到蘋果的對價。
6.      世界上許多事並不是只有一個正確答案,重要的是盡可能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,並使用這思考方式配合自己的實際狀況去思考
7.      某個東西的未來價值和現在價值有明顯的差異。獲得某東西時,弄清楚它的價值是未來價值還是現在價值,變得很重要。計算現在價值也重要,因為所有將來不確定事物的價值,都是考慮到現在價值、相互比較所求出的。
8.      若大家依照這原則行動,現在價值和價格會愈來愈接近,或是非常接近。
9.       
(1)   未來價值-某種未來利益的現在價值 不確定性的對價+等待的對價
意義:未來價值與現在價值的差距,由不確定性對價與等待的對價而形成。
(2)   只要某種未來利益的現在價值接近價格,就可寫成:
未來價值-價格 不確定性的對價+等待的對價
(3)   意義:購買某種東西的回報,由不確定性的對價與等待的對價形成。其回報,也就是報酬,由承擔風險的對價和等待的對價而形成。
10.  最有效的使用這段時間所應該獲得的利益,如把一小時使用在讀50頁的書,學習知識。若浪費一小時,就表示不能讀50頁書。
(1)   把如果最有效使用所應獲得的利益,稱為「機會成本」
(2)   虛度光陰與最有效的利用時間相比,卻是很明顯的損失。
(3)   思考所擁有時間的機會成本。
11.  以前支付、不會再取回的成本就稱為「沉沒成本」,沉沒成本完全不會影響事物現在的價值。沉沒成本是不會再取回的成本。
13.  價值有分為主觀與客觀的角度。以主觀角度決定價值,價值就只依當事人來決定;相對的,如果是以客觀角度,那價值就要配合世上其他人判斷的結果來決定。
14.  比起將來可以自由使用的一個小時,現在的一個小時還比較有價值。這未來時間的價值和現在時間價值的差距,就是將作業拖延到以後再寫的利益。簡單說,人會從「把不喜歡的事拖延到以後」感受到利益(玩樂、放鬆等等)
15.  重點整理:
(1)   現在價值與未來價值之間,可形成公式。某種未來利益的現在價值=未來價值-等待對價-風險對價
(2)   人們藉由重複交易,使現在價值和價格相等。
(3)   可以了解,現在購買某物,未來價值上升所獲得的利潤,由等待的對價和風險對價形成。
(4)   公式的思考方式有所謂機會成本的思考方式。「最有效使用所獲得的利益」
(5)   在計算價值時,與沉沒成本完全無關。



六、第四堂課-應用篇-國文
1.      雞鳴狗盜:出於<<史記>>,關於孟嘗君的故事,收容高達幾千人的食客,食客就是在大多數場合具有某種優秀的能力,受到主人聘養,在緊急時也會發揮效果,是古早中國的風俗。
2.      歷史故事就告訴我們分散理論的應用:
(1)   法則,選擇相關性低組合、組合多樣性。
(2)   BETA值低的人,BETA就是不可分散風險高低的指標。
3.    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<<後漢書>>,西元200年,班超與人數遠勝過於自己軍隊的蒙古作戰時所說過的話。若想捕捉珍貴的虎子,就只有進入老虎的棲息洞穴裡。若不冒生命危險,就無法得到珍貴的東西。仔細想想就會明白,這正是「高風險˙高報酬」。
4.      時間就是金錢:班傑明˙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所說的話。他的特色就是勤勉,這是他對於時間所說過的一段話。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,說明的是機會成本。如果把這時間用來做其他事,這是思考偷懶的成本。
5.      朝三暮四<廣辭苑>餵食猴子吃果實的故事。本來主人說早上給三顆,傍晚給四顆,但猴子卻生氣。主又說,那就早上給四顆,傍晚給三顆,猴子們卻開心地接受了這方案。指說「執著於眼前的差異,卻沒有發現結果一樣」,不是好的形容。愈是未來的事,不確定性就愈高。所以對猴子來說,早點拿到多一點果子是比較好的。



七、第五堂課-應用篇-社會
1.      股份有限公司:
(1)    (從一枚硬幣開始)一般來說,獨自一人開始經營事業需要大筆資金。但若是股份有限公司制度,人們只要有一枚硬幣就可以參與事業經營。大家以自己所持有的硬幣購買各種股票,就可以分散風險。
(2)   (經營狀況再怎糟糕,損失也不會超過所出金額)股票的擁有者稱為股東,就算公司經營虧損嚴重,背負了兩千枚硬幣的債務而破產,股東也不需要為了倒閉的公司付出資金,不過,持有的股票就變成壁紙了。對公司的失敗承擔的責任有限,就稱為有限責任。透過持有股份有限公司的有限責任結構,人就容易對事業出資。
(3)   (分擔責任)拜這結構所賜,可以聚集有錢的人和能把工作做得很好的人,這就是截長補短的結構。股份有限公司存在四百年以上,可說是因為這種結構清楚反映人的性質。=>人討厭等待、風險、不確定性
2.      保險:是支持這個世界非常重要的制度。
(1)   須了解的一件事情,當生活發生「意外」的機率有多少?應對方式:組合多樣化,風險就會減少。
(2)   大數法則(the law of large numbers),保險公司立場來說,一定要盡量讓更多人投保。這樣降低的風險就是「可分散的風險」。但仍不可能降低不可分散風險,所以保險公司會明定,發生戰爭或天災人禍,不予理賠。
3.      政治結構:
(1)   三權分立,司法、立法、行政,彼此牽制,這是多數民主國家所採用的結構。
(2)   可藉由三權分立來分散風險。分散風險法為增加組合、選擇相關性低的組合。
(3)   如果三者都以相同的想法行動,就無法發揮分散風險的效果。若運作不好,就會把國家帶往可怕方向。
4.      總統與副總統不搭同一架飛機,也是因為分散風險關係。
5.      言論自由的重要,若沒有言論自由,整個社會的風險將非常高。如果國家朝錯誤方向前進,卻沒人敢指正錯誤,國家就會更加失控。所謂言論自由,就是需要與周圍的人相關性低的人(BETA值低的人)發揮功能。



1.      風險與報酬的關係。大多數人討厭不確定性(風險),卻喜歡回報(報酬)。因此在承擔風險時,會要求高的報酬做為對價,這就是讓「高風險˙高報酬」關係得以形成的力量。
2.      分散風險。遵守兩法則,「增加組合」和「組合低相關的事物」,可維持報酬、降低風險。
3.      現在價值與未來價值。考慮到不確定的將來時,不只要考慮未來價值,也應該考慮「等待的對價」和「風險的對價」,減去這些對價後,就可重新計算未來價值和現在價值。
4.      世界上有各種原理、原則,配合各時期而遵守適當的原理原則,就能夠正確的思考,不至於人云亦云。
5.      當周圍的人失去原理、原則,隨心所欲地談論事物時,遵照原理、原則思考顯得更加重要。最重要的是,依據原理、原則而思考,跟正確生活有關。因為,可以合理思考,才能過合理的人生。
6.      世界上有太多不確定的事,大家往後的人生都會在這些不確定的事中度過。學會如何妥善處理不確定性的方法。這可說是在人生存活下來的力量。



1.      標準差(standard deviation)(波動度,volatility),就是提到的「不確定性」。標準差以正數值計算,不取負數值。標準差愈大,將來的不確定性就愈高。若標準差為1,那約有95%的機率,可實現的數值在正負2之間。舉例來說,某位選手的平均得分為100,標準差為10。這時,這位選手的得分有95%機率會在120分到80分。若標準差為20,那得分的範圍就是140分到60分之間。標準差愈大,不確定性(風險)就愈高。(也得考慮數字分佈)
2.      將標準差平方者稱為變異數(variance),跟標準差同樣是顯示風險大小的指標
3.      市場風險(market risk)(組織風險、系統風險)(organizationalsystematic sick),不可分散風險,有個名稱,就叫「市場風險」,是指整個世界。
4.      效用(utility),可以用具體數值計算出來。
(1)   效用的數值愈高,滿足度就愈高
(2)   數值本身有意義的效用稱為基數效用(cardinal utility)。效用數值本身沒有意義,而其相對大小關係具有意義的效用則稱為序數效用(expected utility)
(3)   經濟學中,認為大多數時候,人們是為了使期望效用最大化而採取行動。也有一些人主張,人並非單純為了使期望效用最大化而採取行動。
(4)   有人提倡非期望效用(non-expected utility)模型,主張人們是為了使非期望效用最大化而採取行動。
5.     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(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):像果汁例子,追加所獲得的(邊際)滿足度(效用)會逐漸減少。
6.      風險溢酬(risk premium):就是報酬公式中的風險的對價,實際上為「風險溢酬」。世界上可以觀察到的風險溢酬,遠比理論所計算出來的要高,讓許多經濟學者大傷腦筋,此問題就稱為「風險溢酬迷思」(risk premium puzzle),至今仍未找到正確的答案。
7.      無風險利率(risk-free rate):就是所說的「等待的對價」字眼。為什麼稱為「無風險」利率呢,公式,報酬 = 等待對價 +風險對價。等待的對價是完全去除報酬中風險的部分。完全不存在風險的資產,則稱為「無風險資產」(riskless assets)無風險利率反映人們的「忍受度」、世界上消費的成長率、人們討厭風險的程度
(1)   和上面提過的風險溢酬加起來,變成以下公式:
報酬(%) = 無風險利率(%) 風險溢酬(%)
(2)   在課堂中,我們以金額表示報酬,現在卻突然變成以報酬率來表示報酬。課堂上,計算過報酬、風險對價和等待對價的金額,以加法和減法計算現在價值,也就是說:報酬(金額) = 未來價值(金額) 現在價值(金額)
(3)   實際上多以報酬率表示,如以下公式所計算:
報酬() = 未來價值(金額) 現在價值(金額) 1
(4)   比如說,現在100元的東西,如果將來變成120元,以報酬率表示的報酬,就如下:
報酬() = 120/100 -1 = 20%
(5)   如果無風險利率為5%,那風險溢酬就是15%(因為報酬=無風險利率+風險溢酬)
(6)   課堂中是以金額表示報酬,就會是:報酬(金額) = 120 – 100 = 20
這只是表現方式不同「報酬由等待的對價和風險的對價所形成」的本質則沒有任何不同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107年高考資訊處理上榜心得(自修)

107 年高考資訊處理上榜心得 ( 自修 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l    背景及報考動機 l    個人成績 l    準備經驗及時程規劃 l    各科準備方式 l    Q&A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l    背景及報考動機: 小弟很幸運地今年考上高考資訊處理 ( 正取尾巴錄取 ) ,剛好這兩年開缺很多,今年總共錄取 117 人,正取 92 ,增額 25 人。因為自己也在網路上參考很多心得文章,所以想分享自己這次考上的心得。 先說一下自己考公職的歷程,所有的考試,都未曾補習過,小弟比較喜歡自己讀。考完公職才發現從小到大的考試根本無法比。準備資訊處理的考試前前後後時間加起來算是一年左右吧。 101/06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學畢業 ( 資訊傳播工程學系 ) 102/09              考取特考交通行政 ( 參考: 交通行政上榜心得 ) 104/07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差 0.5 分考上高考交通行政 105/01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考取桃園捷運有限公司 106/03-12        邊工作 ( 桃捷 ) 邊念 106/07  ...

電腦編碼系統介紹

( 參考資料: wiki + 淺 談 電腦 編 碼 )   工作上在練習寫 Struts 架構時,發現編碼蠻重要的,例如設定登入頁面,設定編碼不一致時會出現編碼錯誤 ,加上自己不是很懂整個概念,而整理了這篇電腦編碼系統。 電腦編碼系統介紹: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( 一 ) 基礎概念 ( 二 ) 常見的編碼及說明 ( 三 ) 網際網路的發展 ( 四 ) Unicode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( 一 ) 基礎概念: 由於人能理解各種特殊複雜的文字及符號,而電腦只懂得兩個數字,即 0 與 1 ,因此我們必須制定一些規則,將特殊複雜的文字及符號,用 0 與 1 的數字組合表示。 如大寫英文字母” A ”,在 ASCII 編碼中,” 1000001 ” (7bits) 表示。” 1000001 ”稱為 字元集、字符集 (Character encoding) 。     所以字元編碼是一種系統,會將支援的字元集中的每一個字元的與代表該字元的某個值配對。 PS : Bit( 位元 ) 為最小單位: 0 或 1 。 Bytes( 位元組 ) 由八個 Bit 所組成。 ( 二 ) 常見的編碼及說明: 1.      ASCII(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) : (1)   美國資訊交換標準碼,字面意思就知此編碼由美國制定,為基於拉丁字母的一套字元邏輯, ASCII 編碼僅用 7bits ,最多僅能表示 2 7 , 128 個字元,所以能展現的字元極其有限,只能表達英文字母 A-Z 、 a-z 、數字 0-9 及少量標點符號,適合用於開發英文環境中。 (2) 每台電腦都有此編碼,用來儲存英文字元素。其他語言國家透過相同的 ANSI 編碼,去做自己國家的語言文字對應,因而產生不同的編碼系統。若是用同樣文字轉換成別的編碼辨識,會形成亂碼。 ( ...

交通行政考試 心得

交通行政考試   心得   準備公務人員的時間差不多十個月 (101/9-102/6/14) ,一開始的目標是『高普考』、『普考』及『身障特考』,以三等考試為主,四等為第二順位,所以在準備上以高普考的科目為主,四等考的較少,所以準備三等基本上可以考四等。很幸運這次身障四等出的每科題目都會寫,不太刁鑽。當初報考是以挑戰低錄取為主,所以沒打算補習,測試自己的能力到什麼程度,每個人可以視自己狀況是否需要補習,依經濟壓力、資訊更新等等,沒有一定的模式。 分數: 102 身障特考四等 國文   47  申 39 測 8 法學   56 運輸學   66 運經   78 運管   88 交行   60 總成績   65.83 ( 排名 1) 錄取標準   50.83   主要科目分數較高,本以為共同科目不會太差,結果感到意外。補充一下交通行政類科,高普考、普考查過近兩年分數差不多落在 65-50 左右。 ( 每類別錄取分數都不相同,無法比較 )   其實大學畢業本來沒有要從事公務人員,發生一些事情,才走上考國家考試,也就去挑戰它了。先看自己要報考哪類考試,地方、鐵路、警察特考、高普考、普考 …… 等等,再選擇要考的類別,然後就先查查要買哪家出版社的書囉,當初我買千華的共同類科,讀到中期才知道自己買錯了@@,聽朋友說可買志光系列的。大概用網路大部份的資料都找得到了,主要科目的書籍,買張恆光老師的書及志光運輸學的書,要準備 3-4 千是必要的。我大學唸的科系是資訊類,而跟交通毫無關係,可以說是新的領域。 **( 選擇考試目標及類別、書籍及網路心得文章 )   除了上網看心得文之外,有書籍是介紹國家考試上榜的書 ( 書名 - 飆進高普考 榜首如何巧勁致勝 ) ,看完鬥志燃燒 100 %。 飆進高普考-閱讀心得 基本上書中上 榜首 要素可歸類為:   * 下定決心要考上,給自己一個要考上的理由 ( 如考前三名或榜首之類 )   * 每天至少看書 8 小時以上   * 考前做考古題   * 個人筆記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