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思維影響行為」標籤的文章

【閱讀心得】與成功有約-6-你不是一座孤島

  引言: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情誼,最重要的不是技巧,而在於真誠。 前面的習慣都是在說明如何走向個人獨立,個人獨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,圓滿人生還須追求公眾的成功。但群體的互賴關係須以個人真正的獨立為先決條件。 認識你自己: 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是自制與自知之明。有一句話說:愛人之前,必須先愛自己。但 作者更強調人貴知己,了解自我才懂得分寸,也才能真正愛護自己 。 維繫人之間的情誼,最重要的不在於語言或行為,而在於本性。言不由衷、虛偽造作的表面功夫很快就會被識破,如此將何以建立圓滿的互賴關係? 由此可見,修身是公眾成功的基礎。良好的互賴關係可以使人享有深厚豐富的情感交流,不斷躍進的成長以及為社會服務奉獻的機會。 這也是最容易帶來痛苦與挫折的領域。 為感情開個帳戶:作者利用開帳戶生活例子,來解析人際關係中,產品與產能平衡的原理。 所謂感情帳戶,儲存的是增進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信賴,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。 能夠增加感情帳戶存款的,是禮貌、誠實、仁慈與信用。這使別人對我更加信賴,必要時能發揮相當作用,甚至犯了錯也可用這筆儲蓄來彌補。有了信賴,即使拙於言辭,也不致得罪餘人,因為對方不會誤解你的用意,所以信賴可帶來輕鬆、直接且有效的溝通。 人類最親密的婚姻關係也是要維持,儘管一開始結合在互信的基礎上,倘若不繼續儲蓄,仍有關係惡化的危險。愈是持久的關係,愈需要不斷地儲蓄。你是否有過這樣經驗,偶爾與老同學相遇,即使多年未見,仍可以立刻重拾往日友誼,毫無生疏之感,那是因為過去累積的感情仍在。但經常接觸的人就必須時時投資,否則突然間變生肘腋,會令人措手不及。 存入六種感情存款: 了解別人: 認識別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。人如其面,各有所好。唯有了解並真心接納對方的好惡,始可增進彼此的關係。例如六歲小孩趁你正忙時,為一件小事繁你。在你看來此事或許微不足到,在他小小心靈中,卻是天下第一要事。此時就得借助習慣二(以終為使),來認同旁人的觀念與價值;運用習慣三(要事第一),以對方的需要為優先考慮而加以配合。 一般人總習慣以己之心,度他人之腹,以為自己的需要與好惡,別人也會有同感。待人處事若以此為出發點,一旦得不到良好的回應,便武斷的認為是對方不知好歹,而吝於再付出。所以欲為人所了解,就得先了解別人。 注意小節: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,如疏忽禮貌,不經意的失言,是最會消耗感情帳戶的存款。人...

【閱讀心得】與成功有約-5-習慣3-忙得要忙得有意義-要事第一

  引言:唯有要事第一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。辨別事情的輕重緩急,急所當急,充分授權,是個人管理之鑰。 習慣3,要事第一,這項習慣落實了前兩個習慣,在生活中,隨時隨地展現出主動積極與確立目標的功夫。 習慣一探討你就是創造者,你主導一切,你可以做改變。 習慣二是第一個創造,也就是心智的創造,運用心智創造出目前看不到的事物。習慣二與我們基本思維典範跟價值深深交纏,讓我們對自己產生願景。 習慣三是第二個創造,是實體的創造,是實踐並具體化習慣一與二的內涵。習慣三是透過獨立意志的發揮,建立以原則為重心的處事態度,進而達到有效的自我管理。 大方向確定之後,應落實於日常生活,此時管理就顯得異常重要。管理是分析、推理、規劃、應用等左腦所擅長的活動。作者對此格言是:左腦管理、右腦領導。 有效管理的先決條件: 人類第四大天賦就是獨立意志(其餘三者為:自我意識、良知、想像力),有了它,人類得以做各種抉擇,並依據這些抉擇行事,因此獨立意志是有效自我管理的先決條件。 如何在日常每個決定中發揮獨立意志,才是重要課題 。獨立意志的強弱,可由自制力-是否言出必行、言行一致-見出端倪,因此 自制力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品格 。 有效管理是要事第一的管理,由領導力決定重點後,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,以免被感覺、情緒或衝動所左右。換句話說,如你能有效果裡自己,發自內心的自律,這都是你的獨立意志在發揮功效,也就是說,你是自己深層價值的門徒與追隨者,你有意願與誠信以這些價值來規範你的感情與衝動。 這一切需要靠習慣二帶來清楚的方向與價值,熱切追求內心創造的使命,排除不急之務的牽絆。同樣也需要獨立意志來克服怠惰與慣性,才能遵循價值,不隨衝動或慾望起舞。 時間管理理論演進:作者分別介紹第一代至第四代,各個管理理論的內容。作者以第四代管理為主。 第四代理論是站在舊有基礎上,開創新局面。以原則為重心,配合個人對使命的認知,兼顧重要性與急迫性 ;強調產品與產能齊頭並進,以下簡單介紹第四代理論。 管理方法六標準:一致、平衡、注重在第二類事務(重要不緊急)、重人性、能變通、攜帶方便。 個人管理四步驟:確定腳色、選擇目標、安排進度、逐日調整。 第四代個人管理理論的特點: 人比事更重要,首要顧及的便是自己。 強調以原則為重心,以良知為導向,針對個人獨有的使命,幫助個人平衡發展生活中的不同的腳色,並且全盤規劃日常生活。 執行程式:習...

【閱讀心得】與成功有約-4-習慣2-鎖定生命的座標-以終為始全力以赴

  引言:許多人埋頭苦幹,卻不知所為何來,到頭來發追求成功的階梯走錯了邊,卻為時已晚。因次,我們務必掌握真正的使命,澄明思慮,凝聚向前的力量。->很贊成這句話,以前對不同的事情完成後,總會感到莫名的空虛,原來是我沒有去定義人生終極使命,導致我到達一個目的後,迷失了方向;看完這篇章你會明確知道如何規劃人生使命。 此篇章,作者一開始就描述一個情境:想像你過世了,你的親朋好友來靈堂看你,你會想聽到它們對你說甚麼?->第一次看到這邊時,腦中想像那場景,才發現很多事情還未去執行的......。 發掘人生終極價值與意義:當我們有了人生終極目標,此時此刻,我們的行為,一舉一動,一切標準價值,都會以此人生最終願景為歸屬,由我們最重視的期許或價值來決定一切。 先構思再行動: 以終為始的立論基礎在於,每件事情都是經由兩次創造過程。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構思,然後付諸實現,所以訂下人生使命才會重要,這個使命將會引導我們所做事情。 生活中充滿了需要構思的時刻,而我們最終只能選是要主動積極開創局面,然後展開行動,還是要順從他人的安排,或甚至是任由環境、老舊習慣驅使而採取行動。 ->非常同意作者所說,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先構思,才去行動,行動這件事情,只有自己才能決定,我們就像賽車手一樣,你要把你的車開去哪,如何開等都操之在你。以我近期經營的IG,也是先腦中有想法後,才開始實行,利用習慣一:主動積極,我主動去查相關範例,並開始構思如何執行此計畫。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onteng_0122/ 我們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為我們有自我察覺、想像力、良知,能讓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構思(思想),並且讓構思得以執行、實現,寫出自己的人生腳本。所以, 習慣一(主動積極)告訴我們,你是創造者;習慣二則是開始構思 。 改寫人生腳本: 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,都承襲了許多來自他人的人生腳本,也就是價值觀與其他制約。要掌握自己的人生,就得改寫這些腳本,或者改變既有的成見(轉移典範)。 我們可以藉由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方向,和對生命的負責,來改寫人生腳本,讓自己的人生真正符合己意。 為自己立憲法: 確立自己的人生願景,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認定自己的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,然後 寫一份人生使命宣言 。宣言中需要包括自我期許與基本價值觀。 例如1,作者某朋友:絕不放棄誠信原則、...

【閱讀心得】與成功有約-3-習慣1(掌握選擇的自由-主動積極的力量)

  我喜歡這篇引用的句子:重要的是,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,可以對現實環境積極回應,為生命負責,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機會,做一個真正操之在我的人。 我們得先了解一件事情:思想決定行動,行動決定習慣,習慣決定品德,品德決定命運。我們任何決定都是思惟的決定,而思惟就是從我們平常生活上、家庭、同儕中受影響,這個稱為制約或典範,我們依循內心中的制約或典範來完成任何事情。 我們跟動物的差別在於我們擁有「自我察覺」的能力,能夠讓我們不斷進步的關鍵所在,當我們做一件事情,可以從過程中發現問題、效率等,從而檢討哪裡還可以再改善。同時我們也能從經驗中汲取教訓,並且改善習性。 選擇的自由: 作者舉一個真人真事(法蘭克),有一人被關進納粹集中營,獨處於囚室,忽然意識到一種全新的感受,他將此感受稱為人類終極的自由,這是納粹軍人無法剝奪的,在客觀環境上,它受制於人,但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,超脫於肉體束縛之外。他可以自行決定外界的刺激對自身的影響程度。換句話說,就是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他發現自己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與能力。 ->例如老闆責罵我們,我們可能會馬上生氣,但有好幾次,我會脫離他的情緒,去思考自己的事情,例如哪裡還可以改善或是想晚上要做甚麼,就是我不會被牽著走。 主動積極: 而上面的故事主角,在獄中發現人性的基本法則,就是我們追求圓滿人生的首要準則「主動積極」。 主動積極不止表示採取主動,還代表人必須為自己負責。 責任感是個重要觀念,能夠主動積極的人深諳其理。因此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或他人。他們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或價值觀做有意識的抉擇,而非全憑對外界環境的感覺來行事。 主動積極的人,心中自有一片天地,不受天氣變化或環境影響,本身的原則、價值觀才是關鍵。如認定工作品質第一,即使天氣再壞,依然不改敬業精神。 唯有真心接納:昨日之我選擇今日之我的觀念,才有選擇的自由。 不幸的遭遇固然會使人身心受傷,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響。 化消極為積極: 本書其餘的習慣,都是以主動積極為精神後盾,每個習慣都仰賴我們主動積極,若消極等待受制於人,成長與機會便不會降臨。->很贊成此話,遇到問題,如果只等待別人幫我們處理,就會影響後續問題,例如最近電腦壞掉,我拿去給附近店家修理,結果沒發現問題,我主動積極換店家找詢問題,後來解決了,我們不能只坐等他人幫我們解決問題,也要自己主動出擊。 可以練習不...

【閱讀心得】與成功有約-2-典範移轉 我們再無形中都被拘束了

  唯有反求諸己,從 思維典範與品德 做起,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,才能使你在人生各層面表現出來。 本章節提到,我們所有人的行為(做法),其實背後都有一個神秘力量在牽引著我們,引導我們該怎麼做。也就是「思維」,每個人的思維是非常深刻刻在你的腦內的,它也是我們向外看時,讓我們看世界時所展現的鏡片,套上一層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觀點,而這個觀點會左右我們對任何事情的詮釋。 而作者更進一步利用自己照顧小孩的經歷,來提到我們的思維有多麼得根深柢固,引導我們的行為。要改變現狀,就得改變自己;要改善自己,先得改變我們看待外界的觀點。 ->我自己也有一些根深柢固的觀念,例如感冒就一定要看醫生的觀念,以前總覺得感冒就是要看醫生,但其實那只是舒緩我們的身體正常表現症狀,實際上解決感冒(病毒)是我們自己身體的免疫系統。又例如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來龍去脈,先花點時間找出過去,再判斷現在要如何做事,而這也導致我在做小事情上都會花很多時間。 藉由說明思維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後,作者先介紹了品德與個人魅力論差異,作者認為個人魅力只是短暫的手段,個人魅力論強調個人成長、訓練溝通技巧、培養積極思考及發揮影響力,這些並非沒有用,而是這些是屬於次要的,非根本。最根本的是品德。   品德為成功之本,如正直、謙虛、誠信、勤勉、樸實、耐心、勇氣、公正 和一些稱得上金科玉律的品德。品德成功論強調,圓滿的生活與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。唯有修養自己具備品德,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快樂。 只要品德有缺陷,尤其是言不由衷、虛情假意,終究成不了大器。唯有基本的品德能夠為人際關係技巧賦予生命。 一旦我們了解自身的基本思維典範(地圖)與假設,以及經驗加諸我們的影響力,就愈能為自己的思維典範負責,並加以檢視。同時更能接納別人的看法與思維典範,如此才能獲得較客觀的看法。 認識個人的心靈地圖: 我們必須先了解人類思維的典範以及典範是如何轉移,才能真正認識七大習慣。 制約:作者做了一個實驗,有兩種不同卡片,分給兩組,看過卡片的人會有既定印象;基本上,我們所接受的仍是事前觀看卡片時所得到的印象。此實驗顯示, 制約作用 對我們的思維有多大的影響力, 僅僅十秒就能產生如此這般的影響,其他那些持續終身的制約作用可想而知 。人的一生中,來自家庭、學校、工作環境、親友同事、宗教以及流行思潮(如個人魅力論)的影響力,均在不知不覺中制約...